孩子啟蒙教育如何形成?
寶寶有話要說,卻無法表達,怎麼辦?
又該如何讓寶寶與我們溝通的方法
父母第一見面,都是相當陌生,卻能以寶寶做開啟所有連結。
在1990年代初期發跡於美國的嬰兒手語,如今不但已經在英語系國家造成一股旋風,連日本、中國等非英語系國家也開始在親子互動上重視嬰兒手語,以建立親子間的情感及增進對幼兒教育上的助益。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加州大學所做的多項研究與長期追蹤發現,學會以手語溝通的嬰幼兒不僅有較佳的接收理解與表達能力,在學習講話、認識字彙的多寡、邏輯思考及智商上,都明顯優於其他同齡孩子的發展。
為了避免Jessica 用哭表達,而我們又無能為力,決定帶著寶寶去參加手語。避免寶寶長期挫敗感的生成。
寶寶ㄧ出生就在聽,在學習也在摸索。
他們嘗試著 ,藉著互動,學習社交。
嬰兒幼兒的社交,除了伊伊嗚嗚,最主要的是靠著彼此的互動。觸碰彼此的身體示好。
這是Jessica 第六個月時,第一次上課的模樣,
寶寶初次學習社交性活動時,感覺特別新鮮
第一堂課:美味關係
Jessica 剛到現場,陌生環境,會先用雙眼探索。東張西望。
接著嘗試,彼此碰觸 。
示好,表現友善。
也藉由理解與他人交互交往聯繫的能力。寶寶可以透過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從語調,表情,行為去判斷,別人的情緒,社交技巧,大概就是這樣形成的。
那麼學習,社交能力發展,就必須走出自己的家,嘗試與他人相互尊重理解聯繫,並發展出自己與他人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所以寶寶手語。是我們可以透過身體的溝通做連結的方式。
老師很認真的教導,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的融入寶寶手語。
老師帶著家長(我)
第一堂課藉由餵食副食品
進入整個課程中心。
吃
ㄋㄟㄋㄟ
還要
不夠
吃飽了
香蕉🍎木瓜🍍。
寶寶手語就是這樣,
簡簡單單日常生活的語言。
對我們而言,稀鬆平常,但是確是我們與寶寶溝通最接近的時候。
經由這次的活動,第一次帶Jessica 出門,讓她經由新的事物探索這個世界,也經由課程,讓我看見他在團體中的不同面貌